首頁 走近範梅南

一、生命與體驗

字體:16+-

雖然現象學教育學誕生於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發展於加拿大的阿爾伯塔大學,但若追溯其精神血脈,我們必須要回到德國,回到德國的精神傳統,那裏才是現象學教育學真正的精神故鄉。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也在進行著教育改革,人們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理論提出尖銳的批評,反對“填鴨式”教學,提倡注重人的內在精神——知、情、意全麵發展的教育,這也是歐洲“新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在那個時代,由於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自然科學的研究態度和方法論演變成了一種世界觀,極大地影響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研究、看待問題的方式,各個學科都在仿效自然科學的方法論。這種唯科學主義的思潮引發了歐洲科學的危機,甚至人性的危機(胡塞爾語),科技昌明的背後是對人自身的遺忘,人們不再追問和反思人生的意義。傳統哲學無論是形而上學,還是知識論,都在構築抽象思辨的理論體係,這種哲學風格在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那裏達到巔峰,其中並沒有多少“現象”的位置或鮮活生命的位置。他們通過抽象歸納、演繹推理追求那不變的本質和確定性真理,結果導致“去世界化”(海德格爾語),脫離了真實的生活。生活即生命(英語是同一個詞life)。

人們在不斷理論化、科學化,不斷構築知識大廈的時候,卻遠離了生活世界,遠離了生命體驗和那湧動不息的現象的豐富意蘊。人們得到了確定性知識的大廈,卻丟失了無限豐富的意義世界。自然科學所形成的知識是外在的,而生命需要的則是內在的知識(人文知識)。這種由體驗而來的人文知識並不是固化的知識(knowledge),也不是名詞化了的想法(thoughts),而是一種內在的智慧狀態(thoughtfulness)(範梅南語)。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拯救。在如此危機四伏的曆史時刻誕生了以狄爾泰為代表的生命哲學。這種生命哲學從自然科學對自然的說明回歸到對人自身和人所創造的文化的理解、解釋與表達,從“自然科學”回歸到“精神科學”(人文科學)的建構。生命哲學以人的生命體驗為出發點,理解與闡發人的精神世界,探尋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精神客觀物和自身生命體驗的闡釋,實現教育的目的,教化並達致人性的完善。無論是荷蘭的烏特勒支學派,還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現象學教育學,都可以在德國的生命哲學中找到可以共鳴的思想資源——生命、體驗、理解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