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傳授文化知識、培育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主要場所。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科學素養的培育和文化知識的掌握基本上都來自學校教育。所以,校長能否實現“以德立校”,學校能否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實施環境育人,直接關係著把學生培養成為什麽樣的人。尤其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價值取向的綁架下,學校並未成為對學生進行人生訓導和品格塑造的場所,造成學生出現知行脫節、缺乏理想、社會責任感以及敬業精神降低等不良品質。因此,學校急需重塑“以德立校”的基本理念,重視學校物理環境、道德風尚與道德輿論的建設,在道德領導的引領下凝聚為一個具有高度的學生之德、教師之德和學校之德的共同體。校長為實現此目的,需要營造與優化學校良好的道德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一)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強化環境育人的意識
營造與優化學校良好的道德環境要求校長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充分認識到環境育人的重要性。首先,校長要正確認識學校道德環境諸因素的地位和功能,充分認識學校道德風尚、道德輿論和物理環境對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影響,將德育工作納入有序的管理係統之中,尤其對學校道德環境開展綜合的治理。校長應在正確的德育觀下,改進已有的德育工作方式,避免“左突右擊”式的德育工作方式。從根本上說,校長必須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克服學校管理的片麵管理觀,構建係統管理觀和全麵育人的理念。其次,學校管理的各項內容是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的,校長必須充分發揮德育在學校管理係統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學校的德育陣地。也就是說,學校全部管理活動與教學工作都應受到道德原則的指導,在學校管理中真正體現“以德立校”的理念。再次,校長要強化環境育人的意識。學校是自然開放的係統,它與外界不斷發生著交互作用,因而校長要努力將社會積極的影響轉化成為學校的道德環境。同時,要使這些積極因素或良好的道德環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校長還必須引領教師在正確的德育方向下,積極探索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最近發展區”,力圖使其所施加的影響符合學生道德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