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是學校規章製度建設的關鍵環節,它關係到規章製度執行與否,效果是否及時反映到管理者耳中。從一個側麵說,監控和反饋環節幫助規章製度成為一個“無形”的領導者,大家看不見但時刻都能感受到,促使大家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在一定條件下有效行動。然而,現實中監督環節卻很薄弱,往往由於行為主體的特殊身份,而容易出現“製度失靈”的問題,降低製度的約束力。這種情況在我國學校管理中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影響規章製度的公正性與公平性。因此,在監督環節,管理者一旦發現問題,要迅速地將問題傳遞給學校師生,讓師生及時了解處理結果,形成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圍。為避免學校在監督環節出現“製度失靈”問題,本文以“被值日生攔在門口的校長”為例[3],幫助學校管理者透析其要點。
案例分享
一所公立小學把3月12日定為該校的雷鋒紀念日,該小學校長要求全校師生在這一天都統一佩戴前日發的紀念徽章,才可入校。3月12日早上,擔任值日生的小學生認真檢查著每一位學生,少數幾個忘記佩戴徽章的隻好回家去取。
這一天,校長因為一個臨時緊急任務而忘記了佩戴徽章。在校門口的值日生在檢查到校長沒有佩戴徽章時,毫不猶豫地把校長攔在門口,不讓校長進門。就在大家認為校長會因此惱怒時,校長卻立即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當場表揚值日生,而且事後還在全校範圍內表揚值日生不畏權責、敢於執行製度的精神。
在這個案例中,也許常見的做法是,周圍的教師或學生馬上走過來,指責那位值日生,“你怎麽搞的?連校長都不認識,還不快讓校長進來!”於是,校長堂而皇之地進入學校。這種做法似乎頗為常見,但卻埋下了製度執行的惡果,即校長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大家,校長自己製定的製度,全校師生都必須遵守,但校長可以例外。這種做法必然導致師生視製度為“無物”,對製度嗤之以鼻的結局。最終,不遵守的學生或教師越來越多,此項製度也形同虛設。為此,學校領導要以身作則,帶頭遵守學校規章製度,為全校師生樹立榜樣,形成遵紀守法的製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