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校長如何營造育人文化

四、幸福中德育,德育中幸福

字體:16+-

“幸福是人生的主旋律。人們總認為,21世紀的學生是幸福的,他們有著遠遠勝過父輩的充裕物質享受與教育條件。但他們是否真的幸福?他們創造幸福的能力又怎樣?他們能否在處境不利時,也能尋找成功的契機,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生存並發現快樂?他們能否在幸福自身的同時也幸福著他人的幸福?這些無疑是德育要解決的問題。但問題是,我們的德育能否適應新時期的要求?我們如何在教育理念、內容、方法上改進,才能擺脫以往德育的高度虛化無以著實的局麵?幸福作為終極關懷,是德育的最終目標。在德育過程中應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科學地進行德育教育,改善師生關係,改革德育模式,使德育不是為德而育,而是為人、為人的幸福人生而德育。”[7]學校幸福德育體係的設計和開發,是依據德育課程標準,在調查和總結學校德育傳統,在致力探求學生幸福成長策略的基礎上,結合幸福德育的特點、學生的興趣、經驗而形成的。針對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的幸福主題活動。這樣的德育體係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生活性

隨著德育課程“回歸生活”的理念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德育活動課程的內容比較充分地體現了生活性。希望通過這些主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讓學生珍惜自己的生活。在活動中,通過學生的參與和探索,尋找生活中的奧秘,追尋幸福途徑。一般說來,為了保證德育過程的引導性和德育內容的正麵性,學校德育環境應當是一種相對“淨化”了的環境[8]。在選擇和設計課程內容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用正麵的生活經驗來引導學生,利用學生生活經驗中的正麵體驗和正能量,設計使之作為德育課程的內容。

(二)主體性

德育體係建設的本質是要尊重學生,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來組織課程,也就是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來組織課程內容。這其實就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問題。“興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對象的主動認同”[9],杜威在強調學生興趣時把學生的興趣和主體性聯係在一起。其中,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注意從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出發,進而培養他們的主體精神。同時,也是鑒於以往的德育活動中,忽視學生主體感受和興趣的形式主義的活動太多、實效性差的弊端,在選擇內容時,我們要做廣泛的調查和走訪,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參與程度上,主動調整課程內容,把一些參與性不強、學生興趣不濃的活動主題做出刪減,有意增加與時代和學生興趣緊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