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校長如何營造育人文化

二、走進學生內心

字體:16+-

在馬年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曲感動了千萬人,那真摯而平實的歌詞寫進了觀眾的內心,引起觀眾的共鳴。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裏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記憶中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愛交給他,隻為那一聲爸媽。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在歌手自彈自唱的同時,背景配上了網絡名人大萌子的“30年父女合影”,30張照片凝聚30年父女情。看著牙牙學語的小萌子慢慢變成亭亭玉立的大萌子,也看著英俊挺拔的萌爸慢慢變成夾雜白發、臉露皺紋的中老年男人,我們在感歎歲月流逝的同時,可能感受最深的就是濃濃的親情,那如山的父愛,那舐犢情深的恩情,讓很多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人都是感性的動物,學校開展德育活動也要設法走進學生的內心,引發學生的認同和共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德育對學生思想品德發生的作用來分析,德育模式可以分為內發型和外鑠型。其中,外鑠型的一個代表是傳遞—接受模式,認為學生的大腦猶如盛裝美德的袋子,德育的目的是通過教師傳授,把社會上大多數人認同的諸如誠實、責任、友誼、堅強等一係列‘美德’裝進學生的‘袋子’中,並根據這些知識去判斷什麽是道德的,什麽是不道德的,進而采取相應的道德行動。但無數的實踐表明,知識並不等於思想品德,特別是通過說教、灌輸和死記硬背而掌握的知識更不等於品德。所以我們主張內發型的德育模式,它強調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主張教育者通過啟發、引導,促進學生內心的價值觀和良好品行的釋放、流露,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取向和需求,德育過程的安排、內容的選擇都必須服從於學生的內心需要,觸動學生的心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