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也曾說過:“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由此可見,道德之於人是如此重要。
同樣,在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強調“仁”的儒家學派,還是強調“無為而治”的道家學派,高尚的道德一直是諸子百家和文人墨客追求的至高境界,故有“百行以德為先”之說。《周易》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子在《論語》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無為清靜”的老子,也曾點撥人們注意做人、修身,要求人們努力達到“含德以厚,比如赤子”的境界。一切的一切,都在說明學校教育工作的原則:對“孝”“悌”等道德修養的教育應先於“學文”。
古是這樣,今也亦同。鄧小平同誌曾指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更堅定地提出了要培養“四有”社會主義新人,確立“德育為首”的教育思想核心原則。“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針對思想道德建設也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領導幹部務必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等。總之,作為校長,堅持德育為先、德育為首的辦學理念正是堅守學校育人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