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校長如何營造育人文化

二、學校應具有聯結家庭和社會的起承轉合作用

字體:16+-

學校具有聯結家庭和社會的起承轉合作用。學校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僅僅顧及自己作為學校層麵該怎麽打造學校文化,不能一廂情願地盲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應該把自己置於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統一體的角度去考慮文化建設問題。作為學校,既向家庭、社區、工商企業界、公眾等學習,也要樹立服務意識去滿足家長、社會投資者、用人單位、公共投資者(政府)等群體的實際需求,以此作為指導學校文化發展方向的指南針,這樣的學校文化才能最終實現“共贏”的結果。

學校理應成為學生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學校脫離社會越多,學生與社會的諸多事務和現實就越脫節;學校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越少,學校文化與社會情境的結合度越低,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知覺與覺醒程度就越低,學校文化創新活力就越低,學校文化的孤立程度也就越高。正是在學校與社會的合作共生中,學生心中生起了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民族融合、環境保護、鄉土情懷等意識,並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點點滴滴地感受和落實其內在的觀念。可以認為學校“社會化”恰是學校文化的根基,學校“社會化”的過程恰是學校文化的發展脈絡。

學校文化不是內部主義的、孤立主義的,也不是形式主義的。學校文化要成為社會精神文化的中心,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學校的文化要擔負起提升社會文化的功能,通過向社會輸出優質的學校文化,來與社會文化良性互動,以有效能的學校文化帶動有效能的社會發展。然而現今的學校文化卻似乎事事處處受到外界的幹擾和掣肘,一遇到問題,即認為這是社會的問題,學校解決不了,或者認為是教育製度和整個社會環境的問題,不是學校的問題。還有很多學校人員認為把學生教好了就好了,何必花時間去社區、去企業。一些學校人員擁有人在“象牙塔”的心理,認為家長是小市民文化,社會公眾的大眾文化意見膚淺,認為必須關起門來辦教育,這樣才不會受到幹擾。以這樣缺乏社會意識的觀念建設學校文化,如何能夠得到更多的掌聲和支持?事實上,學校文化不應是社會文化的適應者,它更是社會文化的改變者、影響者、締造者、修正者、創造者。一個來自不良社會風氣或社區背景的學生,可能有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但經過良好的學校文化熏陶,應能改變其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否則將無法呈現學校教育自身存在的價值。學校文化應該有彌補和修正社會環境不足的功能,並具有重塑的力量。當然這種加以重塑的過程不是孤立的行為,學校應有力量兼具社區、家庭、公眾等的能量並使之合力彰顯學校文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