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追尋著孩子的幸福,德育夢想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好的德育環境,幸福的德育氛圍,成功的教育模式,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動,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創設,更需要全體公民的共同努力。魯迅先生說過:“誰塑造了孩子,誰就塑造了未來,不僅是自己的未來,還有孩子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在“全員育人”的理念中,在“大德育”的環境下,教育不僅僅局限於學校,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動,才能達到德育無痕之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幸福成長,走向成人,走向成功,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幸福的“四有”新人。兩者都承擔著教育孩子的直接責任,雙方密切配合,積極協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一方的缺位,或者雙方的教育理念不一致,都會直接影響著對孩子教育的效果。學校和家庭合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國的教育者和家長已經普遍意識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單靠學校的力量是無法保障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通力配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被認為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主渠道,是構成當今教育的三部曲,是協同教育的一個整體。尤其是學校與家庭之間,承擔著對孩子的直接教育責任,家庭、學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積極協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決定著教育的成敗。所以,在廣泛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構建起家庭、學校協同教育的格局就顯得尤為重要”[23]。然而,現實中,中小學家校聯合德育存在幾個誤區:一是“家庭缺位型”,家長由於種種因素,將孩子往學校一放,全權交由學校管,對教育不聞不問,或是極少過問,家長對德育不出力,少出力,哪來形成的合力,導致學生在學校所有的正麵、積極的引導,回到家中,就沒有進一步強化,這是德育缺位,幸福“遲到”。二是“代理家長型”,由於父母工作等原因,家庭教育的工作全權由“爺爺奶奶級”代辦,由於上一代存在知識、溺愛因素等方麵,嚴重削弱了德育的效果。三是“過分參與型”,這類型的家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或是一定的社會地位,喜歡過分“幹預”學校的德育工作,對學校的教育容易“指手畫腳”,或是他們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甚至導致家校德育工作的對立關係,這樣的中小學家校聯動德育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在教育雙方南轅北轍的負合力下,亦使學生無所適從,德育之功更於負效,幸福合力更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