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校長如何營造育人文化

四、給予學生自我管理一個幸福的支點

字體:16+-

德育,是引導學生幸福健康成長的德育。德育既是學生的,也是學校的,但更是學生的。德育的目標是學生,德育所做的一切更是為了學生,圍繞學生。德育是學生之德育,除了盡可能為學生的幸福成長、修為道德提供一切服務和影響外,還要激發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自主發展意識,提供機會讓學生“當家做主”,引領學生提高德育自我管理能力,夥伴影響能力。

學校應注入幸福的“自我管理因素”,激發參與“熱情”,催生管理“潛能”,讓學生“我的地盤我做主”。龔孝華認為,自我管理是一種強調學生自主參與為特征的班級管理模式,班級自我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班級是學生自主管理的場所、自主生活的場所、自主發展的場所。班級管理的最高價值是讓管理本身成為一種教育力量,促進學生參與,開發學習潛力,展示學生的個性,引導每一個學生實現自主發展[15]。可見,學生的自主性是自我管理的根基和本源。然而,現行的學校德育管理結構表現為一種以教師為核心的層級管理體係。在這一體係下,學校把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麵放在嚴密控製的德育管理組織上,培養得力聽話、高度統一的隊團幹部,建立嚴密嚴格、強調集體意識的管理製度等。受其影響,現行德育的管理特征過強,而人文特征較弱。這樣,導致學校在發展特征上,表現為與社會相似的控製主義的層級化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強調控製主義,強調學校和教師的權威,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個人的自主性漸漸薄弱、積極性漸漸消弭。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推行學生自治,他將自治定義為“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從學校這方麵說,就是為學生預備種種機會使大家組織起來,養成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6]。陶行知推行自治的目的在於造就“共和國所需要的公民”,自治的意義,在於讓學生養成“對於公共事情的願力、智力、才力”[17]。自治的意義,還在於適應學生之需要,輔助風紀之進步,以及促進學生經驗之發展,促學生的自我道德修為發展,引學生的自我幸福感提升。也就是說,學校德育工作,一是學校和教師要樹立學生自我管理思想,創建學生自我管理模式,規範、指導和支持學生社團的自我建設和各類活動的自我組織。二是激發學生自我管理認知。“管是為了不管”,但不能完全放手,放任自流,教師在德育工作中還要從旁指導,及時提點,做好正確的道德引領和點撥正確的價值觀成長。三是各類學校德育工作和教學中,讓學生參與進來,做好主人翁工作,發表“一席之言”,推行德育與教學民主管理。四是各類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當策劃者、表演者、體驗者和組織者,學校德育活動的勝敗關鍵在於學生,在於學生的參與,在於學生良好的體驗,在於學生的幸福曆程,在於學生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