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長課程領導力提升的理論基礎[1]
校長課程領導的理論與實踐離不開一定的學科基礎。對於哪些學科構成了校長課程領導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各家看法不一。一般來說,將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領導學作為校長課程領導的理論基礎是大家比較公認的。這些基礎學科能使課程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更仔細地分析所提出的或所實施的課程計劃,並更好地為之辯護。這些理論基礎為在課程領域中的思考和行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觀念。[2]哲學提供知識來源、認識過程、知識類別、價值取向等方麵的支撐;心理學提供學生心理發展順序、學習動機、認知策略、興趣和態度等方麵的研究成果;社會學提供社會發展、政治經濟變革、意識形態及權力變更等方麵的思想;領導學則為達成教育與課程目標提供新型領導理論,拓展課程領導的視野,使課程領導更加有效。下麵我們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領導學四個方麵來簡析校長課程領導的理論背景。
(一)校長課程領導研究的哲學基礎
哲學是校長課程領導最重要的理論基礎。課程領導不僅以哲學為依托,而且心理學、社會學、領導學也是受哲學的指引與支配的。杜威指出:哲學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麵的理論;教育乃是使哲學上的分歧具體化並受到檢驗的實驗室。[3]實際上,心理學、社會學、領導學都源於哲學,都是從哲學母體中分化出來的,其背後都有哲學假設作為其支柱。教育哲學是關於人性、教育價值、世界觀與知識觀、學校與社會、教育過程中教師作用等方麵的研究,賦予課程以前景與方向[4]。課程專家施良方教授沿著曆史發展的線索,追溯了兩千多年來哲學與課程運動的軌跡,在著重探討當代幾個主要哲學流派對學校的課程影響之後,得出了如下結論[5]:哲學中關於知識的來源與知識的性質的觀點,對課程理論與實踐,尤其是課程設計的模式,起著直接的指導作用;認識論中有關知識的價值問題的探討,對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關係甚大;有關知識的形式與分類的觀點,在學校教育中折射為課程的類型和門類。不同的哲學流派,不同的哲學思潮不僅對學校課程的發展方向、課程領導者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觀的形成、課程願景、課程目標、實施策略的製訂都會產生外顯或潛在的影響,而且有助於課程領導者不斷反省與厘清自身的信念與想法,根據時代與環境的變遷,修正課程領導的理念。例如,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課程哲學表現為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與要素主義(essentialism)的對峙。進步主義的課程哲學觀是:教育是生活本身而非生活的準備,教育是主動的,知識是駕馭經驗的工具,經驗課程是課程的主體,學校應培養合作的精神,應著眼於問題的解決。教育意味著民主,民主意味著教育,應以民主方式管理課程乃至整個教育。而要素主義的課程主張是:以文化為中心進行課程設計,通過心智訓練以適應當前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需要。學科課程是課程的主體,課程按學科邏輯進行組織,教育的主動權在教師而非學生,這反映了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教育傳統。[6]因此,不斷反省並了解各種哲學思潮的理念、課程觀、學習觀,有助於課程領導者,特別是校長形成自身獨特的教育與課程領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