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傳媒形式的多樣化,知識和信息也空前膨脹,其傳播的速度和方式也更加迅速和多元。課程作為教育的重要話題,自然也成為這個創新時代要變革的對象。在我國中小學開展課程變革的同時,不少專家學者對以往的課程變革經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的在於為當今的課程變革提供一些經驗借鑒。美國著名的蘭德變革研究發現,學校改革要取得成效,就必須在注重外在主體因素的同時,充分給予學校內部人員時間和權威來實施變革,這是變革得以機製化的主要途徑(Berman,P.B.&McLaughlin,M.W.,1979)。此後,學者們還發現,無論多麽好的變革計劃,多麽好的課程改革方案,如果不適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得不到師生們的認可,那麽這種變革的方案一定不會成功。正如一位學者所概括的:
“課程變革是一個非線性的、複雜的過程,學校之外的關於課程變革的設想,即使非常完美,也不可避免的在學校和課堂實施中遇到問題。
“課程變革方案的可靠或完美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課程變革的過程、過程中所牽涉的人員(校長和教師)對變革的準備和參與程度,以及來自校外(社區和教育當局)和校內(學校領導和學校文化)的支持,對於變革的進展,也是相當重要的。
“課程變革即使不完全源於校內,也應該保持對學校背景和教師文化的敏感性,有意義的教育變革不可能憑空產生。
“理想的變革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也是一個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活動或者教師的日常專業活動發生密切聯係的過程。
“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個教師,都是課程變革的主體,課程變革應該是一個廣泛參與的活動,不應該也不可能由某一個部門或一個組織獨自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