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就業市場供遠遠過於求,高水平綜合大學缺乏參與教師教育的動力,導致並未形成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的教師教育體係。據不完全統計,全國2010年畢業的師範畢業生70餘萬,全國當年拿到教師資格證書的人數是110萬,但教師需求量僅為25萬,而且其中約19萬為對幼兒教師的需求。在市場化背景下,高水平綜合大學的招生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畢業學生的就業前景所決定的,在教師市場供給遠遠大於需求的狀況下,教師教育對於高水平綜合大學缺乏吸引力。而產生教師就業市場供大於求的深層原因,是在教師就業采用市場化分配的背景下,國家仍舊按照計劃經濟的方式培養教師,教師教育院校的招生和培養規模缺乏對市場的敏感性和科學的預測、規劃。
(2)地方經濟發展對技術實用性人才的需求使得地方師範院校走綜合化路線,導致教師教育在地方師範院校中被邊緣化。誠如之前所言,教師市場已經供過於求,而我國地方經濟正處在迅猛發展階段,發展過程中對於建築、計算機、會計、工程等實用性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作為地方高等教育重要力量的師範學院,逐漸將招生的口徑擴散出師範專業,一方麵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另一方麵也是通過順利市場的供需關係,而尋求自身的發展新路徑。
(3)教師職業在我國的社會經濟地位低於教師職業在其他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地位,生源質量受到影響,教師教育質量難以提高,導致我國教師教育體係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偏低。誠如該課題組在2012年5月12號召開的成果專家評定會上一位專家所言:“(在中國)教師職業已經不再是陽光下最光榮的職業了,而成為了現在年輕人就業時最後的選擇。”中國社會處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之中,於是對於金錢的崇拜與追求來得自然而直接;中國又是一個具有“官本位”傳統的國家,因此對於權力的追逐與認同更是根深蒂固。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的工資待遇相對微薄、又無權無勢,其社會地位不高是可想而知的。而在芬蘭、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教師職業因豐厚的薪水、政府和國民的重視與認同而具有高於中國的社會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國教師教育體係實力在總體上低於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