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前教師培養出現理論導向和技藝導向兩種模式,專業色彩不濃
目前幼兒園教師培養機構在培養上呈現兩極分化,以高師院校為代表的培養模式“大學化”色彩濃厚,這些院校重視理論基礎和研究意識,但藝體技能較弱,離實踐操作較遠;而以中高職學校為代表的培養模式“去專業化”態勢強烈,將學前專業定位於藝體技巧,缺乏對教師“專業”本身的考量。這類中職學校也缺乏相應培養經驗和基礎、教師教育師資、實踐基地等,因此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實施上存在一定隨意性,特別是教材使用上較為混亂。而參與教師培養的部分綜合院校卻往往兼具這兩類問題,有調查顯示,這類院校一方麵理論課程比重大,輕實踐;另一方麵又缺乏培養經驗,教師教育師資薄弱,專業教師學曆水平較低。[17]
(2)小學教師培養被中學教師培養模式同化,培養過程與基礎教育脫節明顯
在中師院校升格之後,小學教師培養獨立性被削弱,中師培養模式受到“大學化”所帶來的理論導向的嚴重衝擊。在師資上,教師學科類別不全麵,致使許多課程需要外聘教師,直接影響到專業的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對基礎教育的發展狀況不熟悉,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影響到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水平。在課程上,出現“拚盤”現象,許多課程是相關專業同類課程的“移植”,缺少對課程之間關係的研究,缺少真正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特色和大學水平的創新課程。在教育實踐上,時間短、目標不明確,存在一定的形式化色彩,同時與理論課程未能有機整合,兩相脫節。小學教師的專業性在培養過程中未能得以體現,一定程度上忽視小學教師所需的基本教學技能與特有的綜合素質培養,導致師範畢業生難以勝任小學教育要求,出現“師範生不會教學”的局麵。[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