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代教師教育體係構建研究

2.教師教育質量保障製度國際比較

字體:16+-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基礎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各國對教師隊伍的需求也逐漸從滿足數量提升為提高質量。因此,世界各國紛紛開展了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目標的教師教育改革運動,構建教師教育質量保障機製也成為各國教師教育改革關心的核心問題。就管理體製而言,教師質量保障體係中政府的作用日益凸顯;從質量保障思想來看,教師質量保障標準經曆了從功能本位、課程本位、知識基礎本位到績效本位的發展過程;從質量保障方麵來看,不同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各國分別形成了關注職前培養質量的質量保障體係和關注職前培養、資格準入以及專業發展質量的一體化質量保障體係。從構建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基本經驗可以看出,各國在指導思想和具體實施措施方麵,形成了立足於本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國家特色,同時反映出了一些共同的發展趨勢和特征。歸納起來,主要反映為以下方麵的共同特征:第一,重視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從選拔、培養、入職和實踐各個環節構建標準本位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第二,提高教師任職要求,改革教師資格證書製度;第三,重視教師的在職培訓工作,探索教師在職培訓的製度保障途徑;第四,強化教師教育質量保障的政府責任。本研究將重點探討標準本位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如何構建其標準體係,以及各國如何通過各標準之間的相互聯係與相關政府機構、專業組織的合作機製共同提升教師教育質量。

(1)大學化的教師教育機構變革是形成標準本位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前提條件

自19世紀末期開始,美國的教師教育體製發生了重大變革,原有的師範學校逐漸通過升格、合並等方式成為綜合性大學的教育學院或教師教育學院,到20世紀40年代,中等師範層次的師範學校在美國已經消失,[22]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體係中的教師教育專業體係已經成型,獨立的師範教育體係被開放的、以綜合性大學為主體的教師教育體係所取代。較早進入教師教育大學化進程的國家還有德國。早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就已形成了雙軌製的教師教育體係。國民學校(初等教育)師資由師範學校來培養,文科中學和實科中學的師資由高等教育(大學)來培養。到20世紀20年代,德國大部分地區的小學師資也由高等教育來培養。20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也逐步開始了教師教育的大學化進程。基本途徑包括設立高等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學院、委托多科(工科)科技學院或大學來培養小學師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