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值是某個網絡輿情事件演進過程中的最大值,對峰值的分析包括峰值到達速度和峰值聲量[1]兩個要素。從峰值到達速度來看,在分析的61起教育網絡輿情事件中,輿情於一天內就達到峰值的事件最多,有25起,約占41.0%;在輿情發生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以及第五天之後到達峰值的事件占比分別約為19.7%、24.6%、3.3%、11.5%與13.1%。如圖1-1-8所示,從峰值聲量來看,聲量在100以內的輿情事件最多,有41起,占比約為67.2%;其次是聲量在100~200的輿情事件,約占14.8%;聲量在200~300的事件與聲量超過300的事件在數量上相等,占比均約為8.0%。
圖1-1-8 2017年中國教育網絡輿情事件峰值聲量分布圖
數據來源:“知微事見”數據分析平台
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在輿情發生的兩天內達到峰值的事件比重超六成。這說明,教育網絡輿情事件潛伏期較短,爆發力強,突發特征明顯,如何妥善處理輿情是對相關主體輿情管理能力的一個挑戰。但在實際應對中,學校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輿情管理和疏導水平正在提升,因而能將教育網絡輿情事件的熱度整體控製在較小的範圍內。
在峰值聲量最高的20起教育網絡輿情事件中,有17起事件是在輿情發展的初期(輿情生命周期的前半段)達到峰值,僅有3起事件在輿情發展的中後期達到峰值。例如,3月22日河南濮陽第三實驗小學發生一起踩踏事故,造成1死5重傷的嚴重後果,事件共持續8天,在事件發生後的3小時就到達了輿情聲量峰值。可見產生較大影響的教育網絡輿情事件同樣遵循了一般性網絡輿情所呈現出的輿情演進“長尾”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