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統編新三科教材不僅是對教材內容做加減法,更是依據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對傳統的老師單向傳授方法的創新。教材編排的順序、教材重難點的把握、課上課下老師和家長根據教材編排對孩子教育的配合等都使得教材更加充滿活力。雖然總體而言,教材改革有很多創新之處,但是改革試點初期也會有所失誤,以下針對教材改革傳播中網民的關注焦點和情感傾向展開分析。
(一)語文教師稱讚小學語文教材從學習漢字開始,培養學生對漢字的熱愛
教育政策改革波及麵廣,持續時間久,且影響深遠,關係到國家的未來和發展,統編教材改革更是國家教育政策改革的重中之重。統編教材改革通過對中小學生認知特點的把握,針對性地對教材編排的內容進行了調整。突出表現在此次編寫組對語文教材的編排調整,如舊版語文教材中在改革之前有較多未經沉澱的時文,統編語文教材中對此進行適當刪減,許多經典文學作品回歸課本;舊版語文教材中有太多重點識記篇目,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統編語文教材中將很多文章放入課後鑒賞環節,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而且可以培養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統編語文教材一經投入使用,家長和老師就發現了新教材的創新之處。小學一年級的漢字教學向來是先教學生認識字母,再借助拚音進行教學,此次改革將引導學生先學習簡單的漢字,再來借助拚音幫助學習漢字。此舉受到了眾多語文教師的強烈認同,有利於培養學生對中國漢字的熱愛。回歸到傳統文化教育中,這不僅是響應時代的召喚,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媒體和網民積極宣傳“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稱利於革命傳統教育
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是貫穿三科教材編寫的原則之一。中小學教材中有革命傳統選文約70篇。曆史教材專門有2冊係統講述中國共產黨建立、發展,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史實。值得注意的是,新編曆史教材將八年抗日戰爭改為了十四年,“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至1945年日本投降。“十四年抗戰”則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此《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的報道,報道從多角度出發闡釋了“十四年抗戰”對國家及黨和人民的重大意義,從曆史使命和時代方位來看,確立“十四年抗戰”恰逢其時。廣大網民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紛紛在微博等社交媒體發表自己的見解。網民“得福軒HM”認為:“八年改成十四年,是尊重曆史,更讓我們銘記!”網民“我也要保護全世界”稱:“這段曆史在中學曆史教科書中真的太缺失了,現在的孩子真的對那段曆史知道得太少。”輿論中多以正麵觀點為主,網民總體傾向於此舉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與革命傳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