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要健全國家教材製度,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我們當今生活在信息化時代,新聞媒介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輿論是公眾情勢的晴雨表,顯露出某一社會群體在特定時期內的共同心理訴求,由於個體的成長環境、所受教育、利益側重點不同,針對同一件事的評論也各不相同。而善於運用媒介,是我們國家打造服務型政府有利的左膀右臂,正確引導輿論也是政府急需解決的公關問題。本文針對教材改革中出現的輿情表象,對輿情傳播過程提出幾點建議。
(一)先發製人,主動占據輿論高地
政策改革的特點在於麵對的受眾廣,政策的發布具有權威性。而結合本次教材改革:首先,改革的發布不及時,媒體和網民接收到的消息非來自官方發言或者國家麵向人民統一公布的法律法規、文件通知等,最早的相關信息報道均來自地方的部分關於教材改革的報道;其次,在推進教材改革的進程中,相關部門未做到信息的及時公開,網民第一時間接觸到改革政策時,改革進程已過半;最後,改革政策中民眾的參與度不夠,隻有極少數的教師、專家等參與到改革的全過程中。
相關部門要做到先發製人,及時發布第一手資料,保證信息的完整和及時,主動占據輿論高地。站在新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網民對信息的傳播都存在著“第一印象”,也就是受眾對第一時間接收到的報道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想法,這種想法一旦產生,即使接收到的信息是有失偏頗的,媒體也很難通過後續的真實報道對其修正。相關部門要發揮主動引導權就應該第一時間發布權威報道,掌握輿論主導權。此外,在政策發布時要出台相關文件或者通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範圍,使改革的聲音貫穿民生。網民在政策發布的同時對教育政策改革有預判,這樣在實施改革政策時才會有效控製輿情的進一步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