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改革政策得到了黨和國家、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視,但在傳播過程中仍存在刻板印象固化、學生逆反心理嚴重、關注度持續低迷、傳播內容同質化等問題,為解決政策傳播中的問題,進行更有效的輿情引導。本章通過分析問題內在原因,提出合理建議。
(一)及時消除刻板印象,增強政策傳播有效性
前文提到,網民對教育部發布“八成受訪學生喜歡上思政課”的態度是思政課長期以來形成刻板印象的結果,對主流媒體的正麵宣傳造成了不良影響。刻板印象的出現導致無論有關部門如何改進不足,普通民眾都始終保持懷疑態度,改革政策難以真正消除民眾的成見,阻礙了思政課改革政策的有效傳播。
出現刻板印象的原因主要為兩點:一是理論化教學內容的非現實性,理論難以轉化為實踐,遠離受眾切身實際,導致思政課“枯燥、無用”的形象固化;二是傳統教學方式的強製性,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喪失興趣,灌輸式學習給思政課留下“乏味、無聊、不受歡迎”的形象。思政課形象的固化為思政課改革政策的傳播平添了許多阻力,如何改變受眾對高校思政課的刻板印象,是媒體在思政課改革政策傳播中應重點思考的問題。
為消除受眾對思政課的刻板印象,媒體必須統籌大思政體係,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既要重視積極主動的顯性宣傳,更要注重潛移默化的隱性宣傳。所謂的隱性宣傳,就是運用間接的、說服的方式對傾向性政策進行傳播。首先,要加強社會體係中各部門聯動,在娛樂、民生、時事等其他類型新聞報道中也要宣傳貫徹好思想政治工作;其次,由於思政課教學內容較為理論化,所以更要注重思政課相關政策傳播與受眾生活的緊密性,一個發生在受眾身邊的顯著案例遠比一套晦澀的理論更能引發共鳴;最後,媒體要把握適度原則,因為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帶有一定的傾向性,過量的報道可能會刺激受眾的反抗情緒,應對傳播的內容和數量進行判斷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