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高考政策網絡輿情反映出與其他政策輿情非常不同的特征:輿情內容主要以施行過程中的問題反映為主,而非爭議性內容的討論。這樣的輿情特點與政策本身和傳播解釋中的問題不無關係。本文將從以下四點提出輿情引導建議。
(一)增強線上線下政策傳播解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從輿情反應來看,政策的傳播解釋還不夠充分有效,民眾特別是學生對新高考政策還存在諸多不了解甚至誤讀的地方。
目前,新高考政策傳播和解釋過程采用的渠道較為正式,以主流新聞媒體和各地政務新媒體為主。但新高考政策的主要受眾學生的信息接收方式並不依賴於官方的主流渠道,而是依賴於社交網絡中各個興趣圈子的小眾渠道。同時,從目前各個平台網民的反饋上分析,政策的解釋還停留在粗淺的表麵,對選考賦分、分層走班製等實際操作過程中爭議較大的製度尚未做詳細解釋,因而之前的政策傳播雖消耗了大量媒體資源,但實際起到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針對新高考政策傳播解釋過程中的問題,教育部門還需增強線上線下傳播解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線上渠道上,可以與興趣圈裏的小眾意見領袖打造“媒體聯盟”,在政策傳播時,官方的媒體賬號或政務新媒體賬號可及時@興趣圈子裏的小眾意見領袖,利用學生關注的消息來源將政策分發給目標學生。同時,學生在學校學習時相對集中,便於信息的快速傳播,教育部門要特別注重線下渠道的政策解釋。此外,教育部門應針對新高考政策這一係統工程中較為複雜和易造成誤解的內容做細致解釋,避免因政策解釋不充分造成的負麵輿情。
(二)社交網絡中的教育政策傳播需注意傳受雙向的互動
互動性是社交網絡的本質特征之一,諸多新媒體研究也表明傳受雙方的互動能夠增加信息傳播有效性。但是由於傳播解釋教育政策的社交媒體賬號管理人員未能對政策進行深入把握或者懶於進行互動,所以教育政策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平台的傳播仍是單向的。而相關人員發布完政策後便對信息不聞不問,對網民的疑問或質疑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