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網絡輿情作為輿情的一個分支同時也具有普通網絡輿情發展的一般特征,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也有著普遍的應對方案。這些方案在應對觀念上為輿情事件每個時間段的工作提供了方向。
1.爆發期由被動等待走向主動應對
輿情大規模爆發之前往往會經曆一段潛伏期,但由於網絡信息總量異常龐大,輿情工作人員很難做到事事皆知,就算知道了,在輿情爆發之前也沒有必要提前回應,因此輿情的著手處置往往從爆發階段開始。網絡輿情進入爆發期後,相關信息處於相互碰撞,從分散向集中的過程,任何觀點都可能最終成為主流輿論。此時,相關部門應著手啟動應急預案,對有可能成為焦點的問題提前準備統一觀點,在關鍵時刻迅速回應搶占先機。這就需要輿情工作者對事件發展的未來走向有一個準確的預估與判斷。
2.**期由簡單回應走向多向溝通
教育網絡輿情達到**期時,網民情緒最為高漲,這一時期是相關部門所麵臨的輿情危機最嚴重時期,但這一時期網民分散的觀點多演變成集中的一種或幾種觀點,相關部門已經能夠針對其中的輿論進行回應。同時輿情工作者應當認識到,回應了一個問題便會有新的問題產生,一勞永逸是不現實的,因此雙向性的溝通尤為必要。在此期間,教育管理部門與學校相關機構在輿情回應時應以積極的姿態麵對公眾,通過社交媒體、新聞媒體等渠道及時公布事件進展。
目前來說,多數組織沒有設置專門的公關工作負責人,而是由宣傳部門人員來兼職。這就導致當輿情爆發,尤其是需要進行危機公關時,相關負責人經驗不足,依舊采取宣傳工作的思路來處理危機,以一篇新聞通稿草草了事。輿情處理是一個“先發製人,後發而製於人”的工作,以舊思路處理輿情媒體無法拿到有效回複,公眾無法解答疑惑,這容易使組織在事件之初就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各地區教育係統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設立專門的公共關係負責人,條件有限的則在上級機構設立共用一名公共關係負責人。該負責人應當具備豐富的公共關係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明白如何科學地回應媒體以及如何維護組織與外界的關係,當輿情發生之時統一負責對外公關。除了專人負責之外,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一個符合現代公共關係的組織架構及組織製度,目前來說已經取得一定成果的便是新聞發言人製度,但是其依舊帶有濃厚的宣傳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