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為順應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在積極倡導終身教育體係構建之際,還提出了一項具有中國本土特征的製度創新——終身學習“立交橋”的構想和學分銀行製度。這一提法首次出現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並被作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換言之,終身教育體係構建的關鍵是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而資源整合的困難在於無法打破因製度化瓶頸造成的教育封閉,以及互相割裂難以融合的困境。“立交橋”的架構就是要打破這一弊端,即通過學分銀行的建設,實現教育資源的橫向融合和縱向溝通,以期為終身教育體係的構建提供實踐基礎。
(一)國家資曆框架和學分銀行的探索
國內學分銀行實踐最初源自農民教育領域,200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提出“大力推進學分製改革,探索和建立‘學分銀行’製度,形成學分互認機製,為學習者跨地域、轉專業、分階段參加學習或培訓創造條件”。建立學分銀行的初衷是為農民培訓和教育提供方便。同年8月,教育部頒布了《關於在職業學校逐步推行學分製的若幹意見》,探索和建立職業學校學分累積與轉換信息係統(學分銀行)。在政策推動下,2004年9月1日起,全國千餘所職校嚐試開展“學分銀行”項目。2005年,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提出“改革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管理製度,逐步實行學分製,建立‘學分銀行’,允許學生半工半讀,分階段完成學業”。因此,職校層麵“零存整取”式的學分銀行獲得發展。
2010年,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係。……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建立區域內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之間的溝通機製;建立終身學習網絡和服務平台;……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係,建立‘學分銀行’製度”。將學分銀行的範圍從職業教育擴展到整個終身教育體係,也將學分銀行的功能從“零存整取”的學製改革轉移到不同教育體製的溝通及學習成果認證體係的改革試點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