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探索有序推進
截至2016年7月,我國共有122個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和127個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範區基本覆蓋了全國大多數地區,形成了以京津滬等大城市為龍頭,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為主幹,中西部地區有重點開展的梯度發展格局。與此同時,各種民間性、群眾性、區域性研究社區教育發展的組織如“長三角社區教育發展論壇”“環渤海地區社區教育協作組織”等紛紛成立,有力地推進了社區教育在辦學網絡、資源共享、師資隊伍、學習方式等方麵的改革和發展,提升了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據教育部統計,當前社區教育重點服務對象是老年人、學前兒童、青少年和農民等,其中,麵向老年人開展社區教育人數最多,其次是外來務工人員,再次是青少年、農民、下崗失業人員等。
隨著社區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社區教育已根據各地實際,探索出了多種具有區域特色、多元的社區教育運行模式。一是“以學校為主體”模式,主要是指學校,特別是中小學作為社區教育的組織者、協調者,利用自身辦學資源和優勢進行校外活動。其特點是學校為主、自願結合、互惠互利。二是“以街道為中心”模式,主要是指街道作為社區教育的組織者、協調者,以社區服務及社區文化為著眼點進行的各種休閑、文體、活動性的教育活動。其特點是地區為主、政府協調、社會參與、雙向服務。三是“以地域為邊界”模式,主要是指由社會各界共同組成社區教育協調委員會,對社區教育進行總體協調和具體策劃。其特點是以學校為主體,以學區為依托,動員社會各方麵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實現教育的社會化。四是“以大型企業為中心”的廠區型模式,其特點是學校與外部的關係暢通,各有關單位之間親和力、凝聚力強,便於組織和管理,經濟實力雄厚。五是“以社區學院為龍頭”模式,通過統籌社區相關機構的教育資源,開展學曆、非學曆教育,進行文化性、職業性、專業性社區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