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終身教育卷

三、青少年社會教育機構與實踐方式

字體:16+-

我國傳統的青少年社會教育機構主要是校外青少年教育機構,如青少年宮、青少年之家、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等,開展以普及科學知識,培養良好品質,增進身體健康,發展藝術才能和其他愛好為主的教育,目的在於配合學校促進青少年個性的全麵發展,彌補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青少年獲取社會經驗的實踐方式主要有社會參與、社會服務和社會體驗。社會參與是指青少年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教育。社會教育開辟了青少年參與社會、融入社會的機會和渠道,推動社會形成吸納青少年參與的製度與環境。青少年社會參與包括政治參與、經濟參與、文化參與等多種形式。在政治參與方麵,青少年可以依法在公共場所中、新聞媒體上發表政治意見,可以加入青少年組織和政治組織的方式參與政治,如少先隊組織、共青團組織、各種黨派等。在經濟參與方麵,青少年在校期間可以進行勤工儉學。在文化參與方麵,青少年可以吸納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外來先進文化,學習社會主流文化,也可以創造時尚文化和流行文化,傳播自己的文化觀念,展示自己的文化產品。

在我國,目前青少年社會教育發展比較好的地區有上海、深圳等沿海大城市和中部地區的武漢。共青團武漢市委根據武漢市青少年的社會需要,按照“人在情境中”“天賦潛能”及“全方位維權”等社會工作理念,本著社會本位與青少年個人本位雙向互動的原則,確立了引領、賦權、矯治、發展四大目標。[24]此外,中西部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成為運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和技巧開展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的一個新群體。特別是部分高校院係團委結合院係專業特色,通過專業技能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青年誌願服務活動、“國際社工日”紀念活動等有效載體,組織社會工作專業各年級學生開展了一係列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組織大學生新生成長小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解和地方文化傳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