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經濟體製改革下的職業教育發展
回顧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曆程,教育改革在處理各種重大關係和解決緊迫問題時,多選擇從體製改革入手。而整個中國教育體製改革的主要進展是以適應經濟體製改革為主要目標的。在國民教育體係中,與經濟社會聯係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類型即職業教育。無論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還是2006年以來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都受到政治、經濟等多方麵的影響。我國的職業教育體製改革是政府驅動的“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驅動的“看不見的手”二者不斷作用的結果。職業教育體製是支撐職業教育發展的組織結構、運轉機製和基本製度體係的總稱。通過對我國職業教育體製改革的曆史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我國的職業教育體製改革與我國的政治體製、經濟體製保持著一貫性和協調性,呈現出漸進性、持續性、發展性的特點。我國職業教育體製改革經曆了從政府主導階段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一)政府主導階段(1978—1992年)
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大幅度提升,黨中央領導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工作,這使得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了曆史性的突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的大力發展以及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職業教育體製改革拉開序幕。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改革思想。繼《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之後,1985年中國改革開放大業的第三個重要文件《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發布,該文件拉開了中國教育體製改革的大幕。這一時期的改革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其特點是由中央決策設計、規劃和推行製度變革,是一種強製性的製度變遷,核心就是“簡政放權”。簡政放權,就是在加強宏觀管理的同時,下放一定的權力,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當時簡政放權主要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方麵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簡政放權;另一方麵是政府向學校的簡政放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