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職業教育卷

第一節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曆史基礎

字體:16+-

一、從古代職業教育至民國時期職業學校

從教育起源看,職業技術教育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和生存活動,技能學習的曆史源遠流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中國古代關於教育的典籍非常豐富,但是由於技術技能活動本身的情境性、隱晦性特征,以及其他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導致直接記錄古代百工師徒教學的著作寥寥無幾,今天人們往往隻能憑借古代技術類典籍和流傳至今的工匠作品實物來推測古代不同時期職業技術教育的狀況。

我國古代技術著作蘊含豐富的職業教育思想,反映了古代不同時期職業教育的風貌。我國古代第一部技術著作是戰國時期的《考工記》,後來還有記錄各行各業的技術著作,如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宋代建築行業的《營造法式》,明代綜合類技術著作《天工開物》,明代獸醫行業的《元亨療馬集》,明代珠算技能的《盤珠算法》和《算法統宗》,清代種植類的《煙草譜》,等等。

《考工記》開篇給“百工”以定論,確立了工農商各業勞動者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麵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如今三百六十行,行行需要訓練有素的工匠和技能工作者。

在我國古代,技藝雖然不如精英階層推崇的儒家道統更吸引人,卻是廣大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依靠。對於普通人群來說,讀書求仕途,成功的往往是千裏挑一,且時間成本很高,前景渺茫,因而學習技藝就成為安身立命的現實需求和較為上等的出路。也不斷有賢者告誡晚輩們應該學技在身,如《增廣賢文》有道“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南北朝《顏氏家訓》有道“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同技)。對於國家而言,大批各行各業有技能的工匠是國家進行生產和建設、提升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重要人力支撐,古代幾乎各個朝代都設置了管理工匠的政府部門,建立起了相應的工匠管理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