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職業教育卷

三、質量與規模並重:21世紀初至2010年職業教育政策的主導思想

字體:16+-

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職業教育出現滑坡後,21世紀初國家重新開始通過行政手段大力扶持職業教育的發展,既包括增加職業教育學生數在整個教育係統中所占的比例,也包括調整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以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

(一)重振職業教育

2002—2005年,國務院先後召開三次全國職業教育會議,討論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劃,並頒布了《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2)、《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幹意見》(2004)、《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這三個文件對我國“十五”期間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目標、管理體製和辦學體製、職業教育經費、教育教學改革都做出了明確要求。這三個文件基本奠定了我國“十五期間”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1)在發展規模上,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比例相當,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高等教育規模一半以上。

(2)在辦學主體上,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

(3)在培養模式上,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的轉變。

(4)在就業上,實行就業準入製度和職業資格證書製度。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該階段國家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一是增加職業教育的入學機會。我國先後於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每年擴招100萬中職學生,逐漸實現了中職、高職在校生分別占中等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的一半。二是繼續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從1980年《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到2002年《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再到《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正式頒布,社會力量成為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力量,並湧現出諸多優秀案例。三是職業教育逐漸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理念,並在2005年後變得更為明確。這一辦學理念強調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要堅持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對職業院校擺脫“學科教育”的傳統模式起到積極作用。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以就業為中心”的片麵理解,忽視學生發展的其他重要維度。四是繼續完善就業準入製度和職業資格證書製度,推行“雙證書製度”,要求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同時獲得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這些措施的出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發展的基本取向——市場化。[7]職業教育發展選擇市場化道路的一大原因是要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