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變化最劇烈的一段時期。由於這段時期是經濟體製的轉型期,職業教育原本的傾斜政策逐漸被取消,加上普通教育的不斷擴張,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迅速下降,職業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經曆了極大的滑坡,直至2002年國家重新提出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才開始慢慢走上重振的軌道,並開始轉變20世紀單純注重教育規模的政策取向,越來越強調質量本位的職業教育發展思路。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既是我國職業教育遭受重創的時期,也是我國反思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期。
(一)中等職業教育的滑坡與重振
從1997年開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占高中招生的比例不斷下降,招生數出現負增長。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所建立起來的社會聲譽也逐漸喪失,職業教育被打上低質量的標簽。這跟該時期我國采取的新的教育政策有關。
一是職業教育優待政策的取消。從20世紀80年代恢複職業教育以來,職業教育的生存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的大力扶持。對學生來說,中專、技校的吸引力主要在於減免學費和享受助學金、獲得幹部身份、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等傾斜政策。隨著市場經濟體製改革力度的加大,國家逐步取消了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所享受的優惠政策。從1995年開始,中專學校的學生逐漸要自籌學費、自主擇業。市場經濟體製改革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是經濟結構調整後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大幅減少,中職畢業生開始麵臨就業困難的問題。中等職業教育不明朗的就業前景和高收費、不包工作分配的政策,極大削減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等職業教育所具有的優勢,中等職業教育開始處於劣勢狀態。高等職業教育一方麵也實施高收費、不包分配的政策,另一方麵高職的招生逐漸向普通高中畢業生傾斜。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規定高等職業教育要優先向中職畢業生招生。但到了1999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高職的招生開始向普通高中畢業生傾斜。中職畢業生的對口升學路徑被限製,從而阻礙了他們通過高等教育進一步實現社會流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