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職業教育卷

第二章 職業教育的立法與政策演變

字體:16+-

第一節 職業教育的立法與政策回顧

一、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職業教育的恢複與確立

這段曆史時期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這段時期又可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頒布,標誌著發展職業教育的提議由局部的、倡議性的政策話語轉變為正式的、全麵開展的政策規劃;1985年到1996年是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和多麵改革的時期,1996年《職業教育法》的通過標誌著職業教育正式成為我國教育係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該部分主要圍繞該曆史階段職業教育政策改革的關鍵內容展開,主要分為四部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職業教育立法、辦學體製的改革嚐試、職業教育學生的優待政策。

(一)調整中等教育結構

恢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教育係統裏的重要地位是改革開放初期教育政策的主要關注點。這一改革提議在1984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被正式提出,並成為20世紀80年代中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舉措。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改革的目標在於實現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比例均衡,從而改變中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的教育現實,自此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曆史的新階段開啟。

20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半熟練工人、熟練工人和技術員等勞動力的短缺成為製約社會經濟建設的關鍵因素。然而,受“**”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形成的職業技術教育體係幾乎被完全破壞,原有的以普通教育為主導的教育係統難以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型勞動力。政策製定者認為職業技術教育能夠有效地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工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為20世紀80年代初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呼聲,並在各大重要會議上被反複提出和強調。這一建議最早由鄧小平在1978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他要求擴大農業中學、中專和技校的比例。1980年國務院批轉《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詳細說明了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內容和途徑。該報告還提出將原有的普通高中改辦為職業中學的主張,從而形成了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並存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結構。1983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職業高中在校生數達到高中生總數的40%”的目標。這些政策建議最終促成了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中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主張。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我國偏低的高等教育入學率。當時隻有4%左右的高中畢業生能夠升入大學,這意味著我國教育係統的層級過渡壓力很大。通過將一半左右的初中畢業生分流到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促使他們在高中畢業後就進入勞動力市場,既填補了當時經濟建設的勞動力缺口,又緩解了巨大的升學壓力,特別是在當時九年義務教育推廣、初中畢業生的人數不斷增長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