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職業教育卷

三、課程結構

字體:16+-

課程結構是課程內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門之間合乎規律的組織形式。[27]它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根據課程目標設計什麽樣的課程,如何設置這些課程等。課程結構是否合理,能否貫徹課程目標的意圖,將影響課程目標是否達成,是課程體係的核心。[28]課程結構依據其決定主體,可被劃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依據學生能否選擇,可被劃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依據其表現形式,可被劃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構建模式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學科式結構模式,即沿襲傳統本專科的課程結構模式,以學科本位為主線來構建,將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類,或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方向課四類,並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方向課的順序安排課程;二是平台式結構模式,即將課程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大類基礎課、專業或專業方向課、特色課程等分層構建“三級平台”或“四級平台”,按授課時間的先後順序縱向排列課程;三是模塊式結構模式,在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素質和各種專業技能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課程組合成各種知識模塊和能力模塊,且以能力為主線來構建專業的課程體係。[29]

隨著職業技術教育內涵的拓展,對其課程的概念和形式等的理解也更加豐富。傳統上,技術教育偏重於理論課程的學習,強調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教學;職業教育則以實踐課程為主,通常以生產實習為主。而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技術創新與應用既需要職業教育課程又需要技術教育課程,在技術不斷加快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結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院校中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