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政策與法律卷

四、進行教育體製改革,重新定位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係

字體:16+-

1983年國慶節前夕,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此後,“三個麵向”成為教育工作的指導方針,對於開創教育工作的新局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個麵向”是對傳統教育觀念的挑戰,提高了對教育功能的認識,排除了教育“姓資”“姓社”的問題,大膽尋求教育發展的共性,充分體現了開放辦學、與世界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思想。這些思想的輸入,為我國的教育體製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為了使教育體製盡快適應經濟體製改革和科技體製改革的需要,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草案)》)。閉幕式上,鄧小平發表講話,係統論述了教育的重要戰略地位和教育體製改革的重要性,要求各級領導要像抓經濟工作那樣抓教育,把教育體製改革的要求落到實處。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正式頒發。《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改革的經驗,係統地提出了教育體製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是全麵進行教育體製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基礎教育逐步形成了以縣、鄉為主的管理格局,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製,高等學校試行校長負責製,辦學自主權逐步擴大,教育體製改革突破了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和利益格局。[4]《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還強調“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必須加強教育立法工作”,明確了教育立法對教育發展的積極作用,也為我國教育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礎。

在基礎教育領域,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明確了基礎教育新的指導思想和管理體製,使我國基礎教育的普及有了法律和製度的保障;明確了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對於接受義務教育的對象、義務教育的年限、各地方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的方式,以及國家、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普及義務教育中的義務做了規定,為九年製義務教育的實施和基礎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