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內容是為實現德育目標而在德育實施過程中確定和安排的教育內容,是特定社會對雙向互動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有關德性的具體規定性要求。學校德育目標是一定社會對青少年所要達到的德性方麵的規格要求。從層次上來看,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立足點和歸宿點,德育內容的性質和構成是由德育目標決定的,兩者是一種主從關係。另一方麵,德育目標的概括性更高,德育內容雖然對於具體的教育、教學要求來說也有一定的概括性,作為德育目標的具體化,兩者是一種抽象和具體的關係。
就結構來說,我國學校德育內容結構包括政治品質、思想品質、法製品質、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等互相聯係、相互滲透的五個方麵的要素。就其組成來說,我國學校德育內容有兩大部分:一是基本的、相對穩定的內容,二是靈活安排的、可變性的內容。前者可稱為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後者則是學校德育的時變內容。
(一)義務教育德育內容的演變
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前的曆次教學大綱來看,德育課程的內容主要是繼承了曆史上傳下來的優良德育傳統及精選的一些道德文化等,且大都以“德”來組織課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五愛”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共產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良好的意誌和品格教育、民主與法製的啟蒙教育及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等內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包含小學的內容外,還逐步增加了心理品質教育、法律常識教育、社會發展常識和國情教育。這些教育內容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差不多一直是學校德育課程的主要內容,如1982年的《全日製五年製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規定其教學內容是以“‘五愛’為基本內容”,1986年《全日製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是以“‘五愛’、‘五講四美’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到1993年頒布的《小學德育綱要》仍是“向學生進行以‘五愛’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此外加了“有關社會常識教育”的內容。而初中部分,1980年的《關於改進和加強中學政治課的意見》中明確規定中學政治課由“政治課、時事政策教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這三部分構成,並強調這三部分“都是學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有機構成”。1993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製初級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試用)》則是要求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公民的義務教育、社會發展常識教育、基本國情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關內容的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觀念教育。可見,很長時間以來,中小學德育課程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創新性。1997年以前的曆次教學大綱的內容老是圍繞著這幾大塊轉。這也是我國德育,特別是學校德育課程長期無法提高其實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麵,由於這些內容又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各方麵,而且其中許多內容的製定既是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政治局麵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也是時代和政治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特別是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仍然是今天我國社會德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