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德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應該直麵這樣一個現實,即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德育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德育定位的問題
長期以來,受形而上學和認知主義的影響,我國德育的理論與實踐中一直存有誤區,即認為德育是一種單獨的教育,可以脫離其他各育,可以脫離學生的整體生活。在這種認識的影響下,我國中小學德育出現了兩個分離:一是把學校德育從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離出來,使之成為學校中一個單獨的實體,試圖靠單獨的德育課程,單獨的德育教師,單獨的德育機構(如政教處、德育處)來實施德育。從表麵上看,這似乎是重視德育,其實,這是把德育與其他四育割裂開來,是一種德育地位和價值的偏移或變相缺失。二是把德育從生活中抽離出來,成為獨立於生活世界的孤立實體。學校裏所搞的德育與現實生活中的德育實際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學校德育脫離活生生的人際交往,表現出空疏的特征,對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具體道德情境時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幫助不大,學生很難形成實際的道德體驗,因而很難對現行德育產生興趣。
認識上的不到位,使得實際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定位偏移或遊移不定。一方麵存在把德育與其他各育割裂對待的現象。學校教育中,僅僅依靠德育課程、班隊係統和德育活動,在專門的時間裏,由專人搞德育,沒有形成學校全部門、全員和全時空抓德育的意識,這就無法保證德育實效。同時,學校德育脫離社會生活的整體大係統,與家庭和社區的聯係不緊密,單純依靠學校,在封閉的環境,由道德教師傳輸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的德育要求。另一方麵,德育在整個學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實,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甚至幹擾。雖然素質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學校仍然沒有擺脫應試和升學教育的模式,德育“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較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