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義務教育卷

三、德育的新進展

字體:1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德育在改革中求發展,以發展促改革,取得了多方麵的新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思想觀念上的解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觀念上進步的核心是“撥亂反正”和“解放思想”。教育界也不例外,鄧小平同誌多次從培養合格人才的高度強**育戰線的撥亂反正,並“自告奮勇”親自抓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與全國各界和教育戰線“解放思想”的進程相適應,學校德育工作的整個指導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其“撥亂反正”的核心是把以往扭曲了的德育恢複過來。首先在指導思想上打破德育政治化、工具化的局限,強調德育發展人、提升人的素質的功能;重新確定了德育的地位,並認為德育應該有一個恢複期,逐步走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德育發展軌道。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的發展,德育工作者不斷深化對德育理念的認識,強調德育實踐的著力點,最終形成了這一階段的德育實踐的特征。21世紀以來,全球性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涉及的問題越來越廣泛,對德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一時期,“以人為本”,促人向善及使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成為德育發展的方向。

(二)德育理論研究上的深化

思想觀念上的解放促進了德育學術思想觀點的全麵深化,這集中體現為德育理論研究者對德育概念的辨析、德育本質與功能的揭示以及德育範式的創新。“大德育”的概念被逐漸認可,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20世紀90年代,德育課程也開始進入我國德育理論研究者的視野,專家和學者們確定了德育課程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大德育課程體係”,課程類型主要為知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或實踐性)德育課程、學科德育課程、隱性德育課程、校本德育課程五種。這些研究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對德育課程的認識,並推動了我國德育課程的建設,對德育本質與功能的認識也得到了深化,揭示出德育的本質就其存在特性而言具有適應性,就其價值特性而言具有超越性,德育不僅有政治功能,而且有經濟功能、文化功能、享用性功能、自然性功能、對人的發展的主導功能、對學校教育的導向功能、促進社會進步的功能、生活性功能、生態性功能等。在德育範式研究方麵,則提出了情感性德育、發展性德育、活動性德育、心育、生態德育等新範式。這一係列德育理論研究的新進展,使德育的概念、本質、功能和範式逐漸完整和明晰起來,為新時期更新德育觀念,確定德育地位及德育改革理清思路,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在德育機製、德育測評研究等方麵,德育理論工作者也做了大量有價值的探索,使德育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