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義務教育卷

第六章 義務教育德育的改革與發展

字體:16+-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義務教育德育改革概述

一、德育麵臨的時代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各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科學技術領域的長足進步,帶來了整個社會在物質生活上前所未有的繁榮與舒適。人們越來越陶醉於由經濟變革和物質豐饒所帶來的物質享受之中,從中得到了輕鬆的娛樂與充分的宣泄。然而人們逐漸發現,物質的豐富並沒有帶來人們預期的精神上的滿足感。相反,很多人卻感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失落。最終,人們發現,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選擇了最為切實的道路: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被各種實用的知識與技術所取代,對人的價值的終極關懷與人格精神的塑造已不再被熱情追尋。人們原有的平均觀念、螺絲釘觀念讓位於自主觀念、競爭觀念、自我設計觀念;與農業社會相適應的安貧思想、自足思想、保守思想被致富意識、創業意識、開拓意識所取代;與封閉社會相關聯的閉鎖心理、排拒心理、狹隘心理被開放意識、協調意識所替代。這一係列思想觀念上的變化,必然伴隨著大量是與非、得與失、善與惡、美與醜等的重新判斷,必然會打破原有的價值觀念體係,形成多元價值取向並存的局麵。

道德價值觀念的變化給學校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青少年學生是我國社會生活中最為活躍、敏感的群體,社會生活中的每一變化都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他們的成長與發展。社會中道德價值觀念的變化對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價值觀的形成與確立更是具有重要作用。而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又將以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取向為基礎。一方麵,受整個社會思想界對主體的追尋和影響,青少年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萌發,他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自我”與“個人利益”;另一方麵,又由於其思想上的不成熟,麵對多元化的世界時,他們尚缺乏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他們對個人和社會的前程尚缺乏一定的信仰,他們對人際關係和權威尚缺乏應有的信任,對個人的職責尚缺乏應有的信守。麵對社會上存在的極端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及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部分青少年學生尚缺乏抗誘能力,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追求單純物質性和感官快感性的及時行樂傾向。麵對與人類共同利益相關的社會秩序和生活秩序及法律和道德規範,表現出無可奈何的壓抑和煩惱,自由散漫作風有所滋長。青少年道德價值觀念出現了一些明顯衝突,主要表現為:青少年學生在信仰上已經不如過去那樣單一和堅定,他們已經開始從更深、更廣、更現實、更多元化的角度來認識、體味人生及其生存環境;隨著青少年學生自我意識的逐步覺醒,在當前社會文化背景和獨生子女成為家庭人口結構特征的情況下,“自我中心”成為其追求的主要目標,而由於青少年學生思想上的不成熟,他們對於自我的理解帶有明顯的非理性色彩。在追逐個人利益的過程中,“社會”與“他人”被逐漸地遺忘了。價值選擇上的困惑帶來的是行為上的失範。過去所提倡的集體主義、為他人服務等觀念由於受到社會現實的影響正在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淡化。代之而起的是“做一個現實的人”。分數和學校乃至班級的排名成為許多青少年學生主動或被動追求的目標。在青少年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中,個人利益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而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比重則相對縮小。在耀眼的物質光環下,曾經激勵人們奮鬥的道德精神被一些人視為虛無縹緲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