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教學自改革開放以來,成績斐然,但也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第一,重灌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義務教育教學主要延續了傳統教育中灌輸的方式。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學生被視為一個有待加工、可以被動塑造的對象;學生的大腦被認為是儲存知識的“倉庫”,心靈就像沒有任何痕跡的“白板”,可以隨意“塗寫”,教學的任務就是用知識去填充大腦這個“倉庫”。這種教學把教育變成了一種存儲行為,嚴重剝奪、壓製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限製了其主體性品質的養成,妨礙了其批判意識的建構。學生越來越傾向於去適應現實世界的現狀,適應教師灌輸給他們的對現實的不完整的看法,不能有效形成自主的關於對自我、社會及自然的看法或認識。
第二,唯書唯師。過去的教學中,教材和教師占有絕對的權威地位。教師唯教材、唯教參、唯答案至上,學生則必須把教材、教師講授的內容當成絕對真理,絕對服從。他們極少懷疑課本知識的正確性和教師的權威性,即使偶爾有所懷疑和反駁,也很有可能遭到教師的訓斥。因此,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不是以一種探究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方式獲得的,而是把知識當成具有終極意義的“真理”來記誦。這些知識沒有經過他們的消化、吸收、反思和批判而被機械地記憶在大腦裏,學生的理解處於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導致學習無異於呆讀死記和囫圇吞棗。由於記憶和背誦的知識大多是標準化、統一化的答案,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大膽想象和批判性思考的空間,加上一些學生的獨特見解、另類想象和創造性觀點往往受到壓製和歧視,造成了教學的單調、枯燥和乏味,從而喪失了教學應有的活力和樂趣。這樣的教學下走出的學生,沒有繼續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並且易盲目迷信權威,形成順從的性格,缺乏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批判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