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基礎知識與教材內容現代化的問題
我國教材基本理論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堅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如何體現雙基,如何確定雙基,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應從我國實現四化、培養人才的需要出發來確定教材的內容,並且從我國目前教師水平和學生基礎來安排教材的基本內容。也有人認為,教材的基礎知識主要取決於學科的基礎知識,即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基本規律。還有人認為,基礎知識第一步應該是“生活實踐最常用的知識和技能”,第二步是“下一步學習中必須掌握的知識”,第三步是一些關鍵時刻必須具備的知識。有人認為,教師水平和學生的準備狀況是變化的而且參差不齊,因此不能作為確定教材基礎知識的主因子,而應考慮三個因素的結合:一是中小學教學的培養目標;二是學科本身的發展狀況;三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呂達認為,基礎知識的選擇應當是社會需要、學科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三者的有機統一。鍾啟泉認為,基礎知識具有多層次性(事實知識、方法論知識、規範知識、價值知識),應從量與質(正確性、概括性、具體性、係統性、永恒性、變易性、意義性)兩個方麵確定基礎知識。[11]戴汝潛提出確定基礎知識的方法:優選能兼顧多方麵作用的知識點,具有深遠意義的知識點和學科知識體係必不可少的知識點。曾天山認為,基礎是係統中的基礎,因而在不同年級不同學段具有相對性;而基礎又是動態的、發展的,並非一成不變;基礎中的內容也是分層次的,這是確定基礎知識的必要前提。由此確定的基礎知識是針對升學與就業需要的,是源自科學知識本身的,體現科學發展水平,應用範圍最廣泛,最具通用性,學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