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結構改革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重心,符合實際需要。應借鑒和吸收已往曆次變革的成功經驗,不斷促進課程結構的完善和優化,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麵發展和個性的健康成長。從這40年的課程結構變革中,我們可獲得的經驗與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兼顧學科、社會與學生發展三方麵的要求
課程發展從理論層麵來說即課程設計理念的發展,係統的課程編製需要科學的課程理念作指導,學科中心主義、兒童中心主義和社會中心主義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各自的封閉性與排他性又恰恰是它們的最大弊端,由此,以某一種理論為指導進行課程的選擇和組織難免產生局限性。如在課程的選擇與組織上強調學科中心主義,遵照知識的邏輯來選擇與組織課程,其建立起來的係統的學科課程使學生對知識有詳盡的了解和掌握,但也容易把很多人訓練成知識傳承的工具。
我們不能否認,課程目標要通過學生的學習來實現,課程的設置最終是為了學生的全麵而充分的發展。呈現多樣化的課程形態,促進課程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貫通,才能使學生獲得多樣化發展;在一門學科的組織上,注意知識內容表征方式的多樣化,就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覺通道和多條思維路徑,使學生的各種感覺和思維都處於靈活狀態;給予學生課程選擇權,保障其“從選擇中求得發展的權利”,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需求選擇課程,才能實現個性化教育,為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
從課程結構的沿革中我們可發現,無論是學科與活動課程的整合,還是分科與綜合課程的結合,無論是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興起,還是學科課程內部的重組,在設計理念上都兼顧學科、社會和學生發展三方麵的要求,力求三者的最佳結合,確保課程的實踐應用價值,滿足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要求。這是我國課程發展曆史性的進步,是對以往課程發展經驗教訓的總結,它的完善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我們絕不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