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義務教育卷

一、40年中國義務教育課程結構的變革

字體:16+-

通過對資料的爬梳,可看出我國義務教育課程結構的變革與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麵。

(一)選修課在探索中發展

1963年7月教育部頒發《全日製中小學教學計劃(草案)及說明》,規定:為了更好地適應各類高等學校的需要,發展學生的誌趣和才能,高中階段在保證學好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學校的師資、設備等條件,酌設農業科學技術知識、製圖、曆史文選、邏輯等選修課,高中三年級學生可以根據誌願和愛好,任選一門或兩門。選修課程不進行考試。

這是新中國課程發展史上首次提出在高中三年級設置選修課,課時安排為上學期每周2課時,下學期每周5課時,共計111課時,占高中階段的3.6%。但因當時客觀條件的限製,隻有極少數高中在這方麵進行了試驗。

1978年9月發布的《全日製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中規定:“為了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發展學生的誌趣和才能,高中階段在保證學好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可以酌設選修課程,也可進行文理分科試驗。”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小學教育開始步入正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從單科的教學內容的改革,逐步發展到整體課程的改革。1981年4月發布的《全日製六年製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中規定:“為了適應學生的愛好和需要,發展他們的特長,更好地打好基礎,高中二、三年級設選修課。”每周各4課時,共240課時。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教委出台了《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調整後的普通高中學科課程在必修課為主的原則下,適當增加選修課。該意見規定:調整後的課程結構由學科課程和活動兩部分組成,學科課程采取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形式。選修課分兩類,一類是單科性選修,在高一、高二年級開設;另一類是分科性選修,分文科、理科、外語、藝術、體育、職業技術六類課程,在高三年級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