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製是貫穿小學與初中教育的一種辦學模式,在新時期體現了義務教育一體化辦學的理念,也是近年來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統籌教育資源、調整教育結構、減緩擇校升學壓力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
(一)曆史沿革與意義
九年一貫製學校並不是新事物,民國時期的許多學校都曾實施中小學九年一貫製。20世紀70年代,全國各地也存在小學與初中一體的學校,它是在一個完全小學裏附帶初中,初中成為小學的附屬。
為在義務教育階段統籌教育資源、調整教育結構,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先後在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進行了關於“九三”學製的有益探索,為其他地區創辦小學和初中九年一貫製學校提供了寶貴經驗。20世紀80年代,國家實行九年製義務教育後,九年一貫製學校的發展被提上議程。從20世紀90年代起逐步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建設九年一貫製學校,推行“九三”學製。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關於1996年在全國開展治理中小學亂收費工作的實施意見》強調:“時機成熟時,還可在大中城市積極推行九年一貫製(特別是新建校,盡可能建成九年一貫製學校),既可在同一所學校實行九年一貫製,也可以異校之間由相對就近的小學和初中掛鉤實施九年一貫製,以減少升學和擇校的競爭。”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也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製,最好的當然是九年一貫製了。”此後,九年一貫製學校在各省份陸續出現。
進入21世紀,為不斷提高義務教育整體水平和質量,為學生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推進素質教育,2001年,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要“規範義務教育學製”,“國家將整體設置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九年一貫製”。九年一貫製的課程改革要求在學校辦學形式上貫徹這一一貫的辦學形式,因此,新的課程改革應該說是九年一貫製學製構建的核心依據。此後,國家及地方的教育發展規劃都鼓勵建設九年一貫製學校,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2002年8月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工作分類推進與評估指導意見》,要求“2005年前,現在義務教育階段仍實行‘五三’學製的地區基本完成向‘六三’學製或九年學製過渡,逐步推進九年一貫製,帶動中小學建設的整體和均衡發展。”全國各地開展了小學初中一體的九年一貫製的實驗,如北京、浙江、遼寧、山東等地區就出現了一大批小學初中九年一貫製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