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義務教育卷

二、師資力量薄弱,難以滿足義務教育的需求

字體:16+-

師資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影響義務教育推行的關鍵因素之一。欲使義務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有一支質量上合格且數量上滿足義務教育推行的教師隊伍。這是自始至終困擾我國近代義務教育推行的一個重要問題。建立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合格的義務教育師資隊伍,不僅需要政府重視、社會支持、體製完善等良好的外部條件,而且也要有一批默默無聞的奉獻者這一必要的內在條件。近代的各個時期,各級政府一開始推行義務教育,都把培養義務教育的師資作為教育的大事之一。同時,在民間,義務教育的篤信者和熱誠的推行者積極探求、集思廣益,不僅為政府提供了決策上的依據,而且在實踐中也摸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培養出了一定數量的教師。然而,近代中國政局動**、財政緊缺等社會現實,使政府的規章大多停留在紙麵上、口頭上,難以付諸行動,政治家、教育家的奔走也收效甚微。再加上教師待遇不高,而且難以保證正常的薪水,使許多教師無心於此。種種原因使近代義務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難以滿足義務教育的需求,成為製約近代義務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讓清政府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開始反思如何強大起來,抵禦外強的侵略。教育,在那個時代無疑被標榜成最根本的方法。在此思想的影響下,中央到地方開始興辦新學。自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以來,興辦新學校漸成風氣。但因為時局的緊張及認識的局限性,絕大多數新學校屬於外語、軍事、技術、醫學性質的。政府多敗仗,未能顧及普及教育,更未能高瞻遠矚地注意到義務教育的師資問題。而且科舉製度直到1905年才“壽終正寢”,因而,當時新學校、舊學校、私塾的教師,一部分來自新學校,一部是曾留學歐美、日本的,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封建傳統教育的“遺老遺少”。因之,清末推行義務教育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師資匱乏,無力進行大規模的普及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