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盡管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從現階段我國教育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學前教育仍然是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仍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期,仍麵臨許多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五方麵。
(一)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依然不足
2018年3月,教育部提出了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雙8”目標:到2020年,全國學前教育普及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占比達到80%以上。但從當前我國學前教育資源布局情況來看,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依然短缺,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係尚未完全建立,“入園難”問題仍較突出,尚無法有效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普惠性學前教育的迫切需要。
從公辦幼兒園的發展情況看,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16年,民辦幼兒園在數量、增幅以及在園幼兒的數量和增幅上都高於公辦幼兒園。截至2016年民辦幼兒園共有15.42萬所,占全國幼兒園總數的比例達64.3%,高於公辦幼兒園占比約30個百分點。這說明公辦幼兒園還未能達到獨立支撐普惠性資源的程度。
另外,各地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根據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普惠民辦幼兒園政策研究項目”的研究結果,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麵。一是部分地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認定標準不夠科學,僅以收費水平是否降至政府規定水平為唯一判定標準,而未關注其辦園質量,如是否取得辦園許可證、是否存在違規辦園行為、是否年檢合格。二是對已認定的、獲得資助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經費使用缺乏有效監管,致使出現部分幼兒園“一手拿補貼、一手拿收費”的現象。三是部分地區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政策隻抓住了認定這一“入口”而未關注“出口”,即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退出問題,導致一些地方出現生源不佳時幼兒園申請認定、生源穩定後幼兒園自行退出的現象。上述問題的存在,都使得各地認定的一些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雖享受政府的財政補貼,但沒有做到真正的“普惠”。在總結多年來政策實踐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很多地區(如上海、天津、山東等)對原有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標準予以修訂和完善,對本地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予以重新認定,並配套出台相應的管理政策。因此,對於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的情況還有待進行新一輪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