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
第一,以保障實現公益性與普惠性為根本方向。
公益性是學前教育的根本屬性,普惠性是學前教育的發展方向,農村學前教育的普及與發展應該以保障實現公益性與普惠性為根本方向。農村學前教育不僅對個體一生的長遠發展具有持續影響,更對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戰略價值。《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幹意見》中明確指出,學前教育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關係到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劉延東在全國學前教育電視電話會議中指出,學前教育是終身發展的奠基工程,是涉及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利益的民生工程,是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階段。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幹意見》等政策文件中均提到要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性與普惠性。截至2016年,我國農村幼兒園園數為83884所,較上一年增長6624所,增長率為8.57%,但是,從幼兒實際入園情況來看,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幼兒無園可上,沒有接受正規科學的學前教育。可見,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學前教育的公益性與普惠性應該是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製度建設的重點。
第二,堅持分區域、有重點地推進普及。
我國農村在經濟社會水平、教育發展程度、自然環境等方麵存在較大差異,普及學前教育不能一刀切,應根據區域特點製定不同方案。如在已達到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東部沿海農村地區、中西部部分條件和基礎較好的縣鎮地區,政府應在鞏固普及率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其他力量參與,以提高普及質量;而在中西部貧困、邊遠、落後地區及弱勢群體聚居區,政府則應首先確保達到基本普及條件,繼而進一步提升普及質量。分區分類指導、重點推進也是政府製度建設的基本原則。同時,政府還應充分考慮到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的長期性與艱巨性。農村學前教育普及滯後與長期以來城鄉二元政治經濟結構、政府責任缺位密切相關,是城市中心價值取向與經濟中心政績觀異化的產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麵對這一具有曆史長期性、現實複雜性和文化根源性的問題,政府更應抓住城鄉統籌契機,堅持公平扶弱的價值取向,強化政府主導,分階段、分區域創造條件,耐心探索,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