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才培養模式上看,與公辦學校相比,民辦學校借助生源選擇權和較為靈活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自身靈活自主的辦學活力,放開手腳去實現創新、錯位、個性發展,為社會提供公辦學校辦不到、辦不好的可供選擇的優質教育,從而滿足廣大學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實現了多樣化發展。一方麵,優質民辦學校提供課程、教學和校園文化創新等優質教育服務;另一方麵,普通民辦學校也探索個性化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一)課程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大都重視學生共性發展,某種程度上忽視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民辦中小學為求生存,積極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調整課程結構,構建適應學生與家長需求的課程體係。在近年來的中小學課程改革浪潮中,民辦中小學也製定了詳細的課改實施方案,積極投身新課改實踐。
民辦中小學課程改革實驗主要集中於開足、開好必修課,開發地方和校本課程,以及嚐試綜合實踐活動課等方麵。如南京H國際學校的課程改革方案中規定,嚴格按照新課程計劃開設開好必修課,強化課堂教學改革。該校還強調,“開設豐富多彩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將已開設的40多門地方性課程、選修課程進一步整合,對於有些影響大、效果好的課程,將其打造成精品課程編入大綱與教材,積累經驗,加以推廣。將目前校本課程的‘學分製’考核進一步完善,加強對選修課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評價體係”。與公辦學校一樣,民辦中小學也通過創新英語課,開設信息技術課,拓展選修課內容、形式等手段,積極開發自己的校本課程。近年來一些中外合作舉辦的中小學,嚐試從海外引進新課程。這些民辦中小學多通過整套引進、單科引進、中外課程互補等方式開展新課程建設。如北京I實驗學校的高中國際班,引進了國際禮儀、預科英語聽說、預科英語讀寫、信息技術、雅思課程、比較文化、學術英語等國外預科課程。又如山東J中學2003年與英國海斯汀斯學院聯合創辦了中英聯程班。[13]民辦中小學與企業、社會組織聯係緊密,為綜合實踐課增添了靈活性,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