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學改進,就是基於育人目標追求,不斷調整教學各要素的關係狀況和組織結構,從而提升教學功能的過程。教學改進具有多樣性、連貫性、漸進性和累積性等基本特征,是針對學校教學的具體問題而展開的教學優化行動。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學校教學持續開展了教學改進探索,不斷豐富、優化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活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教學模式,整體提升了學校教學質量水平,取得了很大成就。
1.持續探索學校教學目標的優化
教學目標即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學界非常重視對教學目標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圍繞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和細化分解兩個主要議題,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果。
通過教學改進探索,我國日益明確了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問題,主要是在個人全麵發展理論的指導下,如何具體把握好知識學習、技能習得、能力發展、人格養成、身心健康等多種教學目標要求的複雜關係,構建合理的教學目標序列。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持續探索,我國總體形成了中小學教學目標的合理定位:第一,以立德樹人為本。立德樹人主要解決做什麽人、怎麽做人的問題。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立德樹人的總方向,具體表現為:傳承中華文化,愛黨愛國,追求真理,熱愛科學,人格健全,誠實友善,遵紀守法,身心健康,文明有禮等。第二,以能力發展為重。能力為重主要解決會做什麽、怎麽做好的問題。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教學改進持續努力的方向。能力發展的具體追求有:提高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促進智力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發展),努力提高知識應用、問題解決、溝通合作、動手操作的能力,積極發展實踐和創新能力。第三,打好知識與技能基礎,這是我國中小學教學的優良傳統。知識與技能是立德樹人、能力發展的基礎,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文化準備。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上,我國一方麵強調係統地學習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法);另一方麵,日益重視知識技能與實際生活的聯係,注重學以致用。關於教學目標定位的探索和實踐過程,是在曲折中前進的,充滿了矛盾鬥爭和激烈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