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課程與教學卷

(三)堅定不移地走課程教學現代化之路

字體:16+-

改革開放40年間,為了主動適應社會發展,我國大力推進課程與教學改革,進一步堅定了走課程教學現代化之路的戰略選擇。這是值得認真總結的曆史經驗和重要成就。

1983年,鄧小平同誌提出“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重要命題,指明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方向。在“三個麵向”戰略方針的引領下,我國積極推進課程教學的現代化,整體提升了課程教學的現代化水平。其具體標誌是:第一,全麵實踐現代教育的價值理念,自覺堅持促進個人全麵發展的價值理想,努力結合時代發展,豐富其具體內涵;第二,深入研究課程教學理論,努力把握課程教學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提升理性認識水平;第三,積極開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基於真實問題,發揮創造智慧,優化課程教學結構,豐富課程教學形態,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第四,及時回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把握國際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弘揚主體精神,與時俱進,積極進取,變革圖強。

課程教學現代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其實,我國自1902年正式開啟課程教學現代化的曆史征程以來,就一直存在著複雜多樣的矛盾鬥爭。改革開放40年間,圍繞課程教學現代化的矛盾鬥爭,大體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課程教學現代化的性質問題。客觀地說,改革開放40年間,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均堅持課程教學現代化的戰略選擇,但對於課程教學現代化具體內涵的理解,則見仁見智。有人把課程教學現代化理解為各種可以隨意組合的美好想象的集合;有人理解為模仿某個國家的課程教學體係;有人理解為推行某個課程教學流派的理論主張。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教育學者圍繞教育現代化問題建構了現代教育理論,提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實質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教育”,它具有三重規定性:它是現代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教育,是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2]基於教育現代化基本規定性的認識,人們逐漸明晰了課程教學現代化的基本定性,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課程教學體係。具體來說,課程教學現代化應符合現代課程教學的基本規定和發展規律,應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應具有中華文化的獨特氣質。明確這一點,對於保證我國課程教學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