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課程與教學卷

(一)我們明確認識到社會發展是課程與教學改革發展的根本動力

字體:16+-

課程與教學40年的改革探索,是我國課程與教學體係自我完善和更新的過程,更是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總體來說,40年來,我國課程與教學的發展變革存在雙重動力,即社會發展的外部動力和學校發展的內部動力。這兩種動力同時發揮作用,共同推進了我國課程與教學的現代化。那麽,在這兩種動力中,究竟誰是第一推動力呢?換言之,改革開放40年間,究竟是社會的巨大變革和快速發展主導了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發展,還是課程與教學內部矛盾的鬥爭演化主導了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發展?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在改革開放的探索曆程中,人們日益明確地認識到,我國課程與教學變革存在著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的雙重疊加作用,而社會發展是第一推動力。換言之,正是40年波瀾壯闊的全社會的改革開放,從根本上促成了我國現代課程與教學的快速發展和深度變革。

40年來,國際社會風雲變幻,我國社會急劇轉型,對課程與教學變革產生了巨大影響。40年課程與教學變革是踩著社會變革的腳印向前走的。在社會發展的眾多因素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戰略需要是推動課程與教學改革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經濟建設是我國現代化的主戰場,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競爭對各類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動課程與教學改革發展的最直接力量。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曆次大大小小的課程與教學改革,都有具體而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推動力。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撥亂反正的大背景下,我國各行各業的工作重心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小學課程與教學領域進行了以“撥亂反正”為主題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探索,迅速恢複課程與教學的規範秩序,積極探討提高教育質量的方法與途徑。1985年5月27日,為適應經濟體製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我國頒布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它對我國教育改革進行了整體戰略規劃,明確提出了“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並提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等重大改革舉措。在此背景下,大麵積提高教學質量,大力開發學生智力,促進課程與教學科學化、現代化,便成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發展的核心主題,並湧現出一大批課程與教學綜合改革的實踐探索和成功經驗。1992年,鄧小平同誌發表南方談話,拉開了我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核心的全麵改革開放大幕。在此背景下,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挑戰,便成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關鍵議題,中小學教材多樣化(“一綱多本”)、發展學生主體性等改革舉措應運而生。2000年前後,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綜合國力競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凸顯出來的背景下,我國啟動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校本課程開發、探究教學、小組合作、綜合實踐活動等成為課程與教學領域改革發展的新熱點。2012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進一步全麵推進深化改革,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全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自覺堅持立德樹人的正確方向,在積極傳播與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大力推進課程與教學信息化、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關鍵能力等方麵做了諸多探索。可見,改革開放40年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戰略為課程與教學的發展變革提供了最強大的社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