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改革開放進行了十多年,經濟建設穩定並逐步快速發展,國家將教育事業的發展擺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一係列重大方針政策,保障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國家的引導、組織和扶持下,我國教育評價理論研究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教育評價學術交流活躍,各地湧現出一批典型經驗,力求把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這一時期,我國教育界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開展教育評價的指示精神。在國家的引導、組織和扶持下,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教育評價理論研究呈現出興旺發展的局麵。我國出版了一批有特色和有影響力的教育評價理論著作,例如,陳玉琨編的《教育評估的理論與技術》(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張家全著的《教學評價技術》(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李小融、魏龍渝著的《教學評價》(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瞿葆奎主編並陳玉琨、趙永連選編的《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侯光文著的《教育測量與教學評價》(明天出版社1991年版)。具體深入到課程與教學的評價著作有: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普通教育評價課題組編的《初中語文教和學的目標及檢測》《初中化學教和學的目標及檢測》《小學數學教和學的目標及檢測》《初中體育學習目標及檢測》《初中數學教和學的目標及檢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8—1989年版),汪德營主編的《數學教育測量與評價》(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版),劉知新等人著的《化學教育測量和評價》(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張亞南著的《地理教育測量:理論及其在地理高考命題評價中的應用》(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等。十多年間,各級各類教育雜誌及有關報刊發表的教育評價理論與技術的文章,據粗略統計,也已過千篇。應該說,這些書籍的出版和文章的發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教育評價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國自己的教育評價理論框架。這段時期的研究涉及以下幾方麵內容: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基本理論問題,如什麽是課程評價與教學評價、評價的目的、評價的標準、評價應遵循的原則、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將數學方法引入教學評價領域,如將模糊數學的方法引入教學評價領域,實現質量評價問題的定量轉化等;教師的自我評價問題;關於教學與評價的關係;把考試作為專門化的研究對象;關注差異的新的教學價值觀的確立;教學質量評價問題等。總的來說,相比之前,這段時期有關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研究更加細致化和係統化,評價的理論基礎更加紮實,研究的問題更加具有時代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