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真正發展是在現代,作為現代教育變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課程與教學評價變革是以整個現代教育評價理論的改革與發展為背景的。現代教育評價是借助於教育科學化運動,通過借鑒和運用心理學、統計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而逐步確立的。在美國評價專家古巴和林肯對評價領域劃分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大致將西方現代教育評價劃分為測驗和測量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描述時期(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判斷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建構時期(20世紀70年代至今)。[5]
在我國,現代性質的教學評價是伴隨著現代教育的出現而產生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值西方教育測驗運動方興未艾之際,在內與外、主動與被動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西方的教育測量理論很快傳入我國,並促進了我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育測驗運動的發展。1920年,廖世承和陳鶴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開設測驗課程,並用心理測驗量表對學生進行測驗。這是我國最早的正式的科學心理測驗。隨後,他們於1921年正式出版了《智力測驗法》一書,產生了較大影響。這一時期,西方以智力測驗為代表的各種理論傳入我國,我國學者在翻譯、引進的同時,也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做了修訂、改造,並積極開展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智力測驗的研製與實施盛行一時,但之後教育測驗運動的發展遭遇了曲折的過程,尤其是1931年日本侵華,導致我國的教育測驗運動一度中斷。1924年冬,陶行知先生為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評價鄉村小學的教育質量,從生活教育理論出發,起草了《鄉村小學比賽表》,1926年發給一些鄉村小學試用,經過8年試用,於1935年3月正式發表。該量表雖然名為“鄉村小學比賽表”,但實際上就是一個鄉村小學教育評價的量表,後因抗日戰爭爆發,該研究活動停止。他的教育評價思想和製定學校教育評價量表的方法,對於我們現在中小學教育評價仍有指導意義。[6]1937-1949年的這段時間,隻是零星地出現了一些關於教育測驗的書籍,主要有陳選善於1944年6月出版的《教育測驗講話》,孫邦正於1947年12月出版的《心理與教育測驗》,李象偉於1948年9月出版的《教育測驗與統計》等幾本書。總的來說,1949年以前,雖然西方的教學評價理論傳入我國,但真正被消化的並不多,且由於戰爭的原因,這一階段的教學評價理論多處於評介層麵,缺乏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