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探索前行,進入了新的曆史轉型期,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全麵變革而實現的,社會變革的方方麵麵,會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到課程與教學上,從而使40年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烙印。
從理論上說,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影響著課程與教學,但是,有些影響是短暫的、局部的、表層的,而有些影響是持久的、全麵的、根本的。探討課程與教學發展變革的社會條件,主要就是分析哪些社會因素對課程與教學產生了持久的、全麵的、根本的影響。換言之,就是要在眾多社會因素中,找出發揮關鍵性作用的主要社會因素。對此,我們的基本體會是,解讀40年社會全麵變革必須抓住兩個關鍵詞:一是“改革探索”,二是“現代化”。其中,改革探索是現代化的形式和手段,而現代化是改革探索的目標和靈魂。也就是說,從最抽象的層麵看,改革開放40年就是中國社會通過改革探索,逐步走向現代化的過程。這是課程與教學發展變革最一般的社會基礎,也是指引課程與教學發展變革的關鍵性社會力量。
1.全方位改革與社會急劇變遷
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製改革到政治體製改革,從摸著石頭過河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改革探索波瀾壯闊,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斐然,譜寫了快速發展、急劇變遷的曆史篇章。改革是消除積弊、探索創新的過程,也是各方博弈、利益調整的過程。我國的改革開放隨著社會曆史條件和主要矛盾的變化而逐步深入。最初,改革的根本任務是撥亂反正,即消除長期以來極左思潮的影響及畸形的社會模式,使國家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通過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大討論,我國樹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鬥爭路線,采取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等轉變觀念和調整路線的措施。而在教育文化領域,中斷了10年之久的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製度得以恢複,舉國上下讀書學習蔚然成風,教育界一改沉悶的狀態,重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