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課程與教學卷

(三)課程與教學目標體係的整合性問題

字體:16+-

課程與教學目標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指導和製約著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課程與教學目標體係不斷建構和完善的40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及教育改革的穩步推進,人們在課程與教學目標領域進行了豐富的探索,課程與教學目標構建涉及的內容更為廣泛,方法、模式也更為多樣,在拓展了我國原有的課程與教學體係的同時,也對其整合性提出了挑戰。如何避免各種要素之間的衝突,使其較好地結合在一起,便成為課程與教學目標構建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課程與教學指向的是作為完整個體成長的學生,需要給予學生多方麵經驗;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各種新要求,也都需要課程與教學的目標體係做出相應的安排。這就要求課程與教學的目標體係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以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但是,完全涵蓋上述內容,追求麵麵俱到,既不現實,還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學習過程難以深入等諸多問題。因此,課程與教學目標體係在構建的過程中,總會結合不同教育發展時期的特點而有所側重,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在具體踐行時,常常會出現顧此失彼的問題,在強調學生發展某一方麵的同時,忽視其他方麵的發展,甚至將學生在不同方麵的發展對立起來。比如,我國在21世紀初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就曾出現過分推崇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態度和已有生活經驗,而輕視知識學習與掌握,片麵強調課程與教學目標中人文性的錯誤傾向。這種將科學拒之門外的人文必定是脆弱的。正如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所指出的那樣,既沒有純粹的技術教育,也沒有純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在課程與教學目標體係中,二者顯然應當是整合的關係,而非取舍的關係。當然,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改革開放40年來,圍繞“全麵發展”的諸多理論爭鳴,實際上就是這些矛盾衝突的顯現,而這些矛盾的解決一般都要訴諸各方麵的恰當整合。當然,需要明確的是,這裏的整合並不是“1+1”的簡單拚湊,而是使各個部分構成相互聯係的有機整體,共同發揮作用。為此,在整合的過程中,第一,要明確二者的關係。要明確“雙基”掌握與能力發展、科學與人文素養是並列關係還是遞進關係,以更好地確定各要素之間的恰當結合點。第二,要對要素本身進行優化。仍以科學與人文素養為例,實現二者的融合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要素本身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我國的科學教育之中,“人們往往以科學知識教育代替科學教育的全部,對於探究實驗的科學方法,創新批判的科學精神被排斥在科學教育之外”[82],而在人文方麵,又存在我國古代人文傳統與西方現代人文主張之間的衝突。因此,在進行要素間的整合之前,我們還要對要素內部進行必要的優化,以確保整合達到理想的效果。